联系我们

三也真品力鼎茶

weige4812

漫谈中国人的茶文化

发布者:三也力鼎茶发布时间:2022-11-12访问量:615

茶,是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不言而喻,它在人们生活中所处的重位置。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得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分别很大的原因。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中国民间传统的斗牛、斗鸡、斗蟋蟀、斗马、斗羊、斗猪,但大家大多数都没听过“斗茶”一说吧?究竟什么叫“斗茶”?斗茶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哪些人喜爱斗茶?又都斗些什么名堂呢?

斗茶,又称为“茗战”。简单地说,就是品茗比赛,是将对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这是古人用来比较茶叶优劣的一个专用名词。宋人唐庚《斗茶记》说:“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号,于是有人以为斗茶起自徽宗时,这种说法稍嫌武断,因为一种风气的形成不是说产生就能产生的,一定有它形成的历史背景。事实上斗茶的产生,据考证当与贡茶有很大的关系,贡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但是正式列为茶政的一个项目,则是从唐代开始。当时一些权贵为博取帝王的欢心,于是争相献上优质茶品,无不千方百计的竞相搜求各地名茶,既是贡奉天子的东西,好坏优劣当然是很重要的,因此一定要先行比试茶叶的好坏,斗茶风气就逐渐盛行起来,据此推论斗茶应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而大盛于宋代。北宋大儒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云:“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这首诗中把斗茶的原因和比赛的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特别是最后两句“胜若登先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把斗赢者的得意神态和斗败者的羞赧之状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斗茶的着迷程度了。宋人刘松年所画的《茗园赌市图》便是描写市井小民斗茶的情形。图中有老人、有妇人、有儿童,也有挑夫、贩夫。斗茶者携有全套的器具,一边品尝一边自豪地炫耀自己的茶品。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说到茶的地方就有二百六十多处,咏茶的诗与联句也有十来首。神采风流、兴衰历尽的曹公,通晓琴棋书画诗酒茶,写茶写到极致。我是看“红楼”才懂茶的。其中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不知看了多少遍。而一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书,用了整整一个回目来写茶,可见曹先生对中国茶文化的重视了。在这回书中,主要人物贾母、宝玉、黛玉、宝钗、妙玉,还有刘姥姥等人一并出场。妙玉笑用“成窑五彩小盖盅”与“旧年蠲的雨水”,沏上曾有“岁以进贡”的名茶“老君眉”,照应太君、姥姥。佳人香茗美器,禅堂一派欢声笑语,气氛氤氲和谐。

妙玉单把钗黛二人和跟来的宝玉招呼到耳房吃“体己茶”。“妙玉自向风炉上煽滚了水,另泡一壶茶”用的是深埋地下的五年前在苏州蟠香寺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这是一壶什么“茶”?没说。妙玉取出两个杯子,“攽瓟斝”给宝钗用;给黛玉的是犀牛角的“杏犀乔”。“随之又取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大盏来”给宝玉用。这样的茶具,要喝什么茶呢?不知道。书中涉及到茶的回目,无一不写出茶名,如第八回的枫露茶,第十五回的暹罗茶,第六十一回的普洱茶、女儿茶等。唯在这一回中,这壶“茶”没了名字。对此,不少红学家表示关切和遗憾。前辈专家邓云乡先生,生前就曾在《红楼茶事》中说:“雪芹写‘吃体己茶’而没有写明特殊的茶叶,只说了半天水,不能不说是遗憾!”

可能是雪芹在这一回中有意注入更多情感。周汝昌先生曾用清代潘德舆的笔记《金壶浪墨》中说的“写到的雪芹情况和读《红》感受说,书中的宝玉情况分明是作者自喻和自况(大意)”。作者突破古人融雪烹茶的藩篱,用玄墓蟠香寺前梅花上的雪深埋五年的“天泉水”烹茶,让钗黛宝玉享用。却不让妙玉说出壶中泡的什么“茶”,用“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的笔法,在书中用宝玉:“细细吃了,果觉清淳无比,赏赞不绝。”轻轻一笔带过。是雪芹的偶有疏漏,还是另有深意存焉?

妙玉在宝玉生日时,自称“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送去红梅。今日在栊翠庵宝玉自己送上门来,表面上看是请钗黛品茶,实际上这“茶”还肩负着向宝玉传情达意的重任。往日对宝玉炽热的爱,融化着梅花上的雪,书中在此评到妙玉“其意甚深”。今日在壶里要放什么“茶”,成竹在胸?要让座上客知道,这是高贵的“天下第一茶”,是妙玉钗黛情感三角中,手法不同的“传情茶”。作者在含蓄地满足着妙玉的自尊。曹雪芹写这回书的时间,正是乾隆南巡中四次到龙井问茶之时。

当代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中说:“龙井茶的特点是香郁味醇,非浓烈之感,宜细品慢啜”。正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清淳无比”赏赞不绝的龙井茶。千古绝唱的“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那茶中之味,惟会心者知之!每当龙井茶上市,忆及妙玉手上那梅花的清香,壶中飘散出的龙井茶氤氲,这怎能不令人神往!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生活礼仪,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品茶,来修炼身心。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什么是茶道?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客服微信:9958874点击复制并跳转微信